洛阳甜面叶做法(油炸甜面叶的做法)
人间烟火气,最抚凡人心。生活是苦的,食物却能带来短暂的甜蜜。提起洛阳甜面叶做法,相信大家都不陌生,下面就一起看看若米美食给大家带来的关于洛阳甜面叶做法(油炸甜面叶的做法)的介绍吧!
洛宁甜面叶蘸蒜汁:两个民间传说,与刘秀有关
洛阳人爱吃面,也善于做面,所以,就有了各种各样的面食:卤面、浆面条、糊涂面、汤面、捞面、炒面、烩面、拉面、刀铡面……而甜面叶蘸蒜汁,则是洛宁人的独创,给洛阳面食增添了新的品种。这种面,制作简单,味道鲜美,而且经济实惠,既顶饥又止渴,是一种风味绝佳的地方小吃。
一碗面食,两个传说甜面叶蘸蒜汁,源于一个民间故事。
古时候,一户农家刚娶了一个儿媳妇。
结婚第二天,公鸡刚叫头遍,公公、公婆和丈夫就下地忙碌了。
儿媳妇刚进婆家,头天晚上也不敢多吃饭,一早就觉得饥肠辘辘,就到厨房剥蒜捣汁,想做碗蒜汁捞面吃。
她刚把面擀成面坨子,公公回家取东西。儿媳妇心想,要是被公公误会自己在家偷吃嘴,那可丢死人了。于是,灵机一动,对公公说:“刚想做好饭送到地里,正好公公回来了,我做好后,你顺便带地里去。”
说完,赶忙用刀把厚厚的面切成面片,下到锅里煮;又把大蒜捣成蒜泥加醋搅成蒜汁,并交待说:“吃的时候记得蘸蒜汁!”
公公、公婆、丈夫一尝,感觉味道好极了:这面片吃起来十分筋道,再蘸点又酸又辣的蒜汁,滑爽可口,使人食欲大振。吃几口面,再喝一口甜丝丝的面汤,舒坦极了。
回家后,公公问儿媳妇,早上做的是什么饭?媳妇随口说,这是俺娘家的吃法,叫甜面叶蘸蒜汁。之后,公婆逢人就夸:俺儿媳妇会做“甜面叶蘸蒜汁”,好吃又好做,又顶饥,又止渴。此后,甜面叶蘸蒜汁,或者叫“甜坨子”,就成了洛宁农家夏季的一道家常便饭了。
也有人说,甜面叶蘸蒜汁与刘秀有关。
传说,刘秀被王莽追杀到深山老林,饿得心慌,到紧贴山崖的一户人家讨碗饭吃。家里的老太婆一边洗手擀面做面片,一边说:“门外还有几瓣蒜,你把它剥剥,捣成蒜汁蘸着更好吃!”
老太太往蒜汁里滴了几滴油,捞了一大碗面片,让刘秀蘸着吃。
刘秀一尝,简直是人间美味啊!于是,连吃了两大碗。
这东西有多好吃?据说,后来刘秀称帝,还把老太太接进宫内,让老人做甜面片蘸蒜汁吃呢!
好吃又好做甜面叶蘸蒜汁,其实和很多人家常做的甜面片很像,但是又不大一样。
蘸料的做法:
准备适量大蒜,将其捣碎,再加上芝麻、辣椒、小葱、盐。将烧热的油,浇在准备好的调料上。可根据自己的口味,加入适量的醋和少许酱油、味精等。
甜面片的做法:
把约6厘米宽的面叶丢进锅里,煮两三分钟后捞出来,配上做好的调料蘸汁即可食用。
「品汤洛阳城」中国牛肉汤里的一绝:洛阳甜牛肉汤
我品尝的纯正牛骨汤 曹会智摄于三味牛汤汤馆
曹会智摄于洛阳东关
位于瀍河区共和胡同的牛肉汤馆夜景
作者:曹会智
何为甜?通常是指加了蔗糖等甜味素的食品。而洛阳的甜则与众不同,洛阳汤,不加任何甜味剂也被称之为甜汤。比如甜牛肉汤,甜面叶等等。究其根源,应该是洛阳的水好,不用加糖自带甜!如此这般,洛阳称之为汤城之根基,一定与洛阳水质好有关。而洛阳美女如云,更是与气候,与洛阳水密不可分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大抵是错不了的。
民以食为天。泱泱中华,华夏大地,牛肉汤全国各地都有,但中国牛肉汤里的一绝,当属洛阳甜牛肉汤了。
甜牛肉汤,在洛阳,是一个神秘而又奇特的现象,是号称汤城洛阳现有10种汤里最有传奇味道的一种汤了,令初入洛阳城里的人们最最难以忘怀。
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。
有一位外地女大学生来到洛阳,热情好客的洛阳朋友请她去一家洛阳有名的牛肉汤馆喝汤,还给她讲了汤城洛阳里关于汤的种种逸闻趣事,她很兴奋。怀着对古都洛阳的仰慕,对洛阳汤的期待,她兴高采烈地去品尝洛阳汤。当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汤端到面前餐桌上时,她也学着主人样子泡饼喝汤。看到洛阳朋友津津有味喝汤吃饼,而她却邹起眉头,发了愁,她的牛肉汤喝着怎么不对口味呢?女生腼腆、羞涩而矜持,她又不好意思问主人。这碗汤,这个味道,怎么你们洛阳人还津津乐道,热情得不得了呢?!
后来,她才知道,洛阳这家老字号牛肉汤是甜咸牛肉汤,奉献给顾客的牛肉鲜汤,是甜汤,就是不加盐的牛肉汤,真正的原味本味真味,顾客根据自己口味,可以自行加盐调整的。
知道了这个细节或者奥秘,她才恍然大悟。再去喝汤,她也先喝甜汤,再加点食盐调味,也津津有味喝起洛阳汤来了。如今,她已经爱上洛阳,嫁到洛阳,扎根洛阳,结婚生子,成为洛阳人了。
当她和我面对面谈起这段往事时,我分明地感觉到,她有一种奇特的表情,那是一种恬淡和幸福。什么缘故?很可能是她对十三朝古都饮食文化的奇妙感受,也或许是她对初入洛阳时清纯年华的曼妙回忆,也或许是她现在为人妻、为人母的一种幸福感在里面吧。或许,正是这一碗原汁原味洛阳汤,这一群真诚文明的洛阳人,留住了她的芳心,最终,她也成为700万洛阳人中的一员,融入洛阳城闲散随意而又惬意的生活。
古都洛阳,清晨一碗汤,神仙都不当。汤在洛阳,有广泛的群众基础,世代相传,情深意厚,堪为汉唐遗风。如今,洛阳汤馆林立,满城尽是喝汤之人,中外宾客到洛阳旅游,也喜欢喝一碗洛阳汤。洛阳市场现流行的汤种类繁多,统称洛阳汤。
司马光诗云:“四合连山缭绕青,三川滉漾素波明。”洛阳地处伊洛盆地,四面环山,城区之外有黄河小浪底水库,内有伊河、洛河、瀍河、涧河四条河流穿城其中,水源较为充沛,在北方城市中名列前茅。洛阳盛产各类农作物和蔬菜,西南部山区的小秋收、山货也非常丰富。这些,为洛阳汤文化的形成和发展,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。
洛阳市现有九县六区,其中之一乃孟津县。孟津县以周武王会八百诸侯于孟津渡而得名。孟津据《尚书 禹贡》注“孟为地名,在孟置津(即渡口),谓之孟津”。 在夏朝时,孟津北通都城朝歌,南连故都西亳,西达关陇,东行大海,为天下之咽喉。《尉缭子》记载:“太公望年七十,屠牛朝歌,卖食盟津。”《古史考》也有类似记载:“吕望尝屠牛于朝歌,卖饮于孟津。”由此可见,牛肉汤在洛阳最早可以追述到夏朝。
李新建老师的《汤动洛阳赋》更是对洛阳汤进行了全面概括,堪称洛阳汤文第一篇。其中一句“日饮牛汤九大碗,不辞常做河洛郎”,就是河洛儿女满满的自豪、爽快和大气。
洛阳是宜居城市,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,十三朝古都。一座洛阳城,半部中国史。洛阳牡丹更是美名远扬,候选国花。“洛阳地脉花最宜,牡丹尤为天下奇”。“花开花落二十日,满城之人皆若狂。”,如此诗篇名句,脍炙人口,耳熟能详,洛阳人张口就来。
即使现在,寒冬腊月,牡丹花孕育之中,洛阳还是有堪比牡丹花的美味洛阳汤引人入胜的。一碗汤,一座城,一种美食,一种记忆,一种文化,一种情怀。清晨的洛阳,一碗热气腾腾香味四溢的洛阳汤下肚,足可以令人暖胃暖足,浑身热乎乎的,足可以精神焕发,更可以约了知己好友,踏雪寻梅,看尽洛阳风景!
不喝洛阳汤,不算到洛阳。一入洛阳城,喝遍全国汤。有缘千里来相会,亲爱的朋友,有缘,我们一起喝汤吧!
我是曹会智,我在大美洛阳等您!
曹会智2018年12月8日凌晨写于洛阳
三味牛汤
洛阳三乐羊肉汤 摄影曹会智
三乐烧饼 摄影曹会智
洛阳品汤人 摄影曹会智
全羊斋张红霞 摄影曹会智
慈民牛肉汤刘素玲大姐笑靥如花 摄影曹会智
东关大石桥陈记驴肉汤传承人陈跃芳
夜色丽景门 摄影曹会智
酸牛肉、蒸肉、糊卜、凉粉饺子……十八道洛宁美食,您吃过几个?
有两样东西别人抢不走:一是吃进肚里的食物,二是藏在心里的诗意。
比如宋代大文豪苏轼,既是文学家,又是美食家。
美食和诗意,是他治愈悲伤和郁闷的良药。
在“吃货”这条路上,他一骑绝尘。
从眉州到长安,即便一路被贬谪到儋州,他也把美食当作最好的陪伴……
爱猪肉就写了一首《猪肉颂》;
喜欢把竹笋和猪肉一起煮,就写下《竹笋焖肉》;
吃蟹写《丁公默送蝤蛑》,吃荔枝写《荔枝叹》;吃河豚写《惠崇春江晚景》;
哪怕是一碗粥,也要写下《豆粥》;
一碟时蔬,更成就了一首脍炙人口的《春菜》……
苏轼一生写了近50首跟美食有关的诗,相当于近50集《舌尖上的宋朝》。
洛阳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。比如洛宁,不仅有美景,更有令人惊叹的美食。
如果当年,东坡先生能来到洛宁,不知又要成就多少传世诗篇,诗篇中也一定透着美食的烟火味儿。
1 洛宁蒸肉在洛宁人看来,过年吃蒸肉和大年初一吃饺子同样重要。洛宁蒸肉是将猪肉切片,和大葱、粉条、面酱、玉米面等搅拌后,蒸制而成。入口香而不腻,让人回味无穷。2009年10月,洛宁蒸肉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县级非遗名录,2010年2月被列入第二批市级非遗名录。
2 洛宁酸牛肉洛宁酸牛肉不仅肉质鲜美,汤汁油亮,且营养丰富,蛋白质含量高,脂肪含量低。牛肉入口酸中带辣,烂而不化,让人回味无穷。2018年,洛宁酸牛肉成功申请入选“洛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”名录。
3 洛宁糊卜洛宁糊卜,由稍厚的糊卜条、炒菜加水做成,类似于人们常吃的烩饼,但比烩饼更有嚼劲,长期以来,以油旺、味美、价廉等特点,成为洛宁的名吃之一。
4 凉粉饺子饺子是人们熟悉的一道传统美食,做法大同小异,但洛宁饺子的做法可谓“独步天下”——凉粉汤里下饺子,美其名曰“凉粉饺子”。凉粉软嫩香滑,配着饺子吃清爽开胃,易于吸收。也是素汤中的上品。2017年5月被列入第四批县级非遗名录。
5 兴华豆腐宴兴华豆腐采用优质泉水、浆水点制,豆香浓郁、色泽白嫩、质嫩味鲜、硬而不老。兴华豆腐宴有小葱豆腐、锅贴豆腐、五色豆腐、海鲜豆腐粥、家常豆腐、香椿豆腐、烩豆腐、豆腐羹、清炒豆腐等20多个菜品。
6 洛宁扯面扯面本是陕西特产,经过洛宁人创新工艺、改造升级,慢慢成了洛宁名吃。洛宁扯面是把肉切成小丁,散布一碗,几乎每口都能吃到肉,这样一来,口味得到了平衡,肉、面、汤融为一体,肉味发挥到了极致,汤味更加鲜美。
7 冯家烧鸡冯家烧鸡已有120余年历史,其制作技艺已传至第四代。冯家烧鸡的制作有其独特的原料配方和制作技艺。冯家烧鸡严格选取一年半左右的仔鸡,确保制作出的烧鸡健康、绿色、质嫩、口感鲜美,佐料选用本地花椒、八角、茴香、白芷、肉豆蔻、丁香、砂仁等35味纯天然香料。2015年8月,冯家烧鸡收入“洛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”名录。
8 张氏卤肉洛宁张氏卤肉的制作技艺起源于明末清初。选、泡、除、洗、切、下、调、出,卤制时对下锅的顺序有严格要求,大火将卤汤烧开,放入调料包,在规定的时间内依次下入猪头、猪蹄、猪肘、猪肚、猪耳等,待一定时间后将猛火调成文火,再卤制一定时间,即可出锅。因此,口味鲜美而独特。
9 洛宁冻肉洛宁冻肉光泽清莹,芳香宜人,看似米糕,实则无米。有人这样形容洛宁冻肉:“色如琥珀通透亮,筷夹不断两头晃,入口胃肠香气荡,吃过三年久不忘。”
10 回族“八大八小碗”洛宁的传统回族“八大八小碗”,由王范回族镇人买生老前辈精心研制而成,是洛宁回族人民在重大节日、重要事宜中宴席所用。
11洛宁杂菜汤在众多汤类中,杂菜汤算是洛宁人独创。先在锅内添入高汤(猪骨汤或鸡骨汤),加入洗干净的粉条,煮熟后,加入白豆腐、油炸豆腐、丸子、葱段,放入辣椒油、盐、十三香调味,撒上鸡精、味精等,出锅后撒上葱花、香菜、蒜末等调料,荤素搭配,营养丰富。
12糁汤菜角和普通菜角油炸的做法不同,糁汤菜角里的菜角是需要水煮的,像饺子,又不是饺子。糁汤菜角做法并不复杂,先将玉米磨成糁,加入红小豆、大豆,加水烧开。最后等糁汤烧开后,将包好的菜角放入糁汤中,大概等待五分钟,就可以出锅了。
13甜坨子(甜面片蘸蒜汁)甜面叶蘸蒜汁(民间也叫“甜坨子”)是洛宁人的独创,给北方面食增添了新的品种。在捣碎的大蒜、芝麻、辣椒、小葱里加盐,浇上热油,加入适量的醋和少许酱油、味精,面叶煮两三分钟捞出来,蘸汁即可食用。
14牛肉丸子凉粉汤凉粉用绿豆粉制成,碧玉似水晶,滑溜筋道。满满一碗汤,加入炸制酥脆丸子,看着就有食欲。吃的时候,将碗中放入葱花、芫荽、蒜末,加入牛油辣椒,透出红艳艳诱人的颜色,散发着热腾腾的香味。
15桃黍糁煮红薯将洗净的红薯削皮后切成均匀小块备用,锅内倒入沸水,放入红小豆和大枣,中火煮开,倒入淘洗干净的桃黍糁、红薯块,搅拌一下,加热煮成金黄色的浓稠糊状即可。
16洛宁什珍烧菜洛宁什珍烧菜分两种:一种是将红、白萝卜切成片,分别煮到六七成熟,取少量绿大豆(或白大豆,或花生仁)煮熟,捞出、沥干、晾冷备用。根据萝卜多少,将适量食用油、盐、大茴、花椒、辣椒角、老姜、食醋(视自己口味而定)等下锅熬制成料汤,晾冷。然后,将萝卜、大豆、料汤置一容器中,搅拌均匀即可。
另一种是待油烧热放入花椒、干辣椒、八角,把萝卜倒进锅里翻炒,炒至六七成熟再放入醋、酱油、盐、味精、白醋来调味,翻炒拌匀即可。
17捞汤鸡蛋面叶捞汤就是洛宁人习惯说的面片汤或面叶汤。捞汤鸡蛋面叶制作简便快捷,将开水或高汤煮沸,加入手工擀成的面叶,放入嫩菠菜、白菜煮开,再把土鸡蛋打入锅中,煮开后,加入葱、姜、芫荽、盐、醋、鸡精,淋上香油,即可出锅。
18中原烩面中原烩面,是洛宁县回族镇中原村一大特色美食,以面薄、汤鲜、肉嫩为特点,名扬周边地区。喝点汤,吃点面,牛肉醇香满口旋,打着饱嗝赛神仙。
林语堂说:“我们看夕阳,看秋河,看花,听雨,闻香,喝不求解渴的酒,吃不求饱的点心,都是生活上必要的——虽然是无用的装点,而且是愈精练愈好。”
春暖花开,来吧!到洛宁,品美食,赏美景。
洛阳浆面条的做法
制作方法
做浆面条,一要有好的酸浆,二要看厨师的手艺。
浆面条的主料是面条,但配料是关键。因为煮浆面条的水不是常用的清水,而是一种特制的面浆,所以做浆尤其重要。浆水做得如何,决定浆面条质量的好坏,也说明主妇烹调手艺的高低。
做浆时,先把绿豆或豌豆用水浸泡,膨胀后放在石磨上磨成粗浆,用纱布过滤去渣,然后放在盆中或罐里。一两天后,浆水发酵变酸。把酸浆倒在锅里煮至80℃的时候,浆水的表层泛起一层白沫.这时,要用勺子轻轻打浆,浆沫消失后,浆体就变得细腻光滑,放入香油、五香粉等调料。浆水煮沸时,把面条下锅,勾人面糊,再放入盐、葱、姜、花生、芝麻、黄豆、芹菜、辣椒等调料,这样,浆面条就做成了。因为这种煮面条的方法是在浆水中下面条,所以洛阳人都叫它“浆面条”或“粉浆面条”。
制作洛阳浆面条的豆浆以绿豆浆为上品。洛阳城内有专门制作酸浆的作坊。做浆时,先把绿豆或豌豆用水浸泡,膨胀后放在石磨上磨成粗浆,用纱布过滤去渣,然后放在盆中或罐里。一两天后,浆水发酵变酸,方可用来煮面条。
食用方法
食用时,根据的自己的口味放入辣椒、韭花酱味道会更佳。
此外,洛阳浆面条还有一个特点,放凉后重新加热食用更有味道。因此民间有“浆饭热三遍,拿肉也不换”、“浆饭热三遍,金子也不换”、“浆饭热三遍,给个县官也不干”等多种说法。
在做的时候会闻到一股隐隐的酸味,但是在吃的时候它的酸味几乎都化解在料上。吃不出太大的酸味。
独特风味
洛阳城中,火车站、集贸市场、大小街道卖浆面条的随处可见。它的独特风味,给外地的客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味,使一些大饭店也得给它提供上席的机会。
凡是喝过洛阳浆面条的人,提起这味小吃,立时会觉得余香满口,回味无穷。它虽然是中原面条饭食中的一种,但它那特殊的原料和特殊的做法,使浆面条与普通面条的味道截然不同。此外,浆面条还有开胃的作用,使人吃了还想吃。回味无穷。
河南浆面
浆面条是洛阳人的家常饭食 浆也是是河南面条习俗中的一种。除此之外,还有许许多多吃面条的方法。就品种来说,常吃的有汤面条,捞面条、卤面条、炒面条、炯面条、蒸面条、烩面条、拉面条等。从形状上说,有一厘米宽的宽面、窄如韭叶的窄面、细如发丝的龙须面,也有菱形的面叶儿、绵长不规则的面片等。从味道上说,有淡味、咸味、辣味、酸味等。
因酸味独特而受到洛阳人甚至是外国人的喜爱。面条是河南人除馍之外的另一大主食,平时每天至少吃一顿。面条的制作方法,因季节的更替不断变化。
冬季天气寒冷,人们多吃汤面条、拉面条、烩面条,里面放些干菜、酸菜或新鲜青菜。有些地方的人爱吃清水面条,有些地方的人常在面条汤内搅入面糊,这种带糊的面条,人们俗称为“糊汤面条”。
夏季人们多吃捞面条,面条煮熟后捞出,放在凉水或阴阳水(开水掺凉水)中拔一下,拌以蒜汁、苋菜、荆芥和黄瓜丝,吃时清凉利口,防暑降温。
春秋季人们多吃卤面、炯面等。到了蒜苔和豆角收获的季节,家家户户都喜欢用蒜苔和豆角做卤面,因为这些菜是做卤面的固定菜。
庄户人家爱吃杂面条,在小麦面中掺些绿豆面,有一种清香的味道。绿豆面条松散不易成团,掺些小麦面就会增加面条的韧性。吃这种面条的时候,汤内常常放些红薯叶、芝麻叶。
中原民间有句俗语,叫“面条擀薄切窄,不怕临时添客”。意思是补面导的时候,把面条擀得薄一些,切得细一些,就是临时来了客人,主人也不会手忙脚乱。多添几碗水,客人的饭就出来了。所以说,人们爱吃面条,不仅仅是面条好吃,省力省时,它与吃米饭吃馍相比较,还是非常节约的。从吃面条这个习俗中,可以看出中原人民勤俭持家、朴实厚道的优秀品质。
中原人爱吃面条,人们常用“一天不吃想得慌”来形容对面条的喜欢程度。到中原旅游的朋友,一定别忘了喝碗洛阳的粉浆面条,过过味道各异的面条瘾。相信这种带有北方麦黍文化特点的饮食习俗,会给大家的旅途生活带来始料不及的感受。
老浆面条
浆面条在洛阳历史悠久,妇孺皆知,老洛阳”基本上都会做。但滋味是否悠长,味道是否纯正,就看各自手艺了。
浆面条儿主要材料是浆汁。而浆又分绿豆浆和黑豆浆两种,其中绿豆浆最佳。乳白色为上乘。过去洛阳“浆坊”不少,是有名的是在老城的顺城西街王氏浆坊。该浆坊历时三代,颇有年头。其汁稠味美价廉,老城人常常光顾其家。浆汁不宜太酸,酸则倒牙,不宜太淡。淡则无味。据说清朝末年洛阳一穷户人家,将捡来的绿豆磨成豆浆,隔了数日,发现豆浆发馊变酸,倒了舍不得,遂胡乱丢些菜叶,熬成糊状,一吃味道鲜美,后来家家效仿。旧社会洛阳穷人多,一般人家买不起面粉。常常以菜代面。花个三五分钱上街舀两瓢酸浆,回家做浆饭。切少许萝卜丝或白菜叶下锅,待浆起沫后勾点面粉,稠稠的,谓之“挑浆饭”。若再下点小米,谓之“浆米气儿”。每到饭时,满院飘香。孩子们闻到浆味儿,兴奋异常。三碗两碗,风卷残云。若此时家中来客,浆饭招待,那比请他吃大鱼大肉还过瘾。当然一般小康之家做浆面条儿讲究了:白面条、芹菜、大绿豆、(或油炸花生米),再佐以韭菜花或辣椒油,绿白红酸得辣,生生能把人的馋虫给勾了去,“剩浆面条儿”是浆饭中的上吕,民谚云:“浆饭热三遍,拿肉都不换”可见其魅力。
做浆饭时,千万不可让浆汁溢出锅,成为“粉浆”,那样就不好吃了。正确的做法应该是:浆在火上时,先在锅里滴几滴香油,待浆汁鼓起时,用筷子将浆末打下去,继而下面放菜。或下面后另将菜炒熟下锅即可。人配以肉丝,其味如何,不得而知。浆面条不宜连续吃,吃多了也易上火。又闻浆面条儿如今已被国家评为中华名小吃之一。
浆面条的来历
浆面条在洛阳的发展历史年数久远,已无法考证。关于浆面条的来历,曾经有这种说法:当年,刘秀被王莽追杀,走投无路、饥寒交迫,见到一个浆房就进去想找点吃的。可房里没有人,也没有食物,只有几把干面条,缸子里还有绿豆磨的浆水,但是已经放酸了。他也顾不了许多,就舀了几瓢酸浆,把现有的干面条和菜叶、干豆统统都放到锅里煮。面条煮熟了,当他打开锅盖就闻到了泛着淡淡酸气的面条,于是他就狼吞虎咽的全部吃完了,以至于当了皇帝还总想着当年的浆面条,所以御宴中就有了浆面条这道菜,流传至今。
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,读完本文洛阳甜面叶做法(油炸甜面叶的做法)之后,您是否学会了洛阳甜面叶做法呢?想要了解更多,敬请关注本站。
本站所有文章、数据、图片均来自互联网,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。
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。邮箱:1359259905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