若米知识 > 健康 > 有病毒性肝炎如何艾灸,病毒性肝炎症状

有病毒性肝炎如何艾灸,病毒性肝炎症状

导读慢性乙肝造成脚恶臭怎么办?答慢性乙肝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很多,肝炎后肝硬化就是其中一种,主要是由病毒性肝炎逐渐发展形成,我国肝硬化病例的绝大多数都是这一类型。慢性乙肝...

今天若米知识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病毒性肝炎症状,以下关于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。

慢性乙肝造成脚恶臭怎么办?

慢性乙肝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很多,肝炎后肝硬化就是其中一种,主要是由病毒性肝炎逐渐发展形成,我国肝硬化病例的绝大多数都是这一类型。慢性乙肝和慢性丙肝是导致肝炎后肝硬化的元凶,尤以慢性乙型肝炎更为突出(目前乙肝肝硬化占肝炎后肝硬化总数的80%左右)。那么慢性乙肝有可能造成哪些严重后果?

原来人的血液里有一种参与人体免疫功能的淋巴细胞,它能与肝炎病毒刺激机体所产生的抗体相结合,主动攻击肝细胞内的肝炎病毒,结果虽然病毒被消灭了,但肝细胞也受到了破坏。在肝细胞受到破坏后,纤维组织就去填补正常肝细胞的空缺,日积月累,就会使肝脏纤维组织不断增多,使肝脏变硬,肝细胞减少,功能下降,形成肝硬化。肝硬化给人体带来的主要威胁就是它产生一系列的严重并发症,这些并发症往往是致命的,如原发性腹膜炎、上消化道出血、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等都是慢性乙肝所造成的不良后果。

原发性肝癌我国是肝癌的高发区,大多数肝癌都和慢性乙肝有关,是慢性乙肝所造成的最严重的不良后果。肝癌是恶性程度极高的一种疾病,虽然有多种方法可以治疗,但生存率仍很低。那么,怎样才能及早发现原发性肝癌呢①甲胎蛋白的检查:原发性肝癌血清甲胎蛋白含量大于400μg/L,持续时间大于2个月。②B超或CT或MRI(磁共振)检查:B超对直径1.5cm的肿瘤可以确诊,而CT和MRI则对更小的肿瘤(o.5~1厘米)可以确诊。

慢性重症肝炎是慢性乙肝最常造成的不良后果,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一些不良因素(如过度劳累、长期酗酒或重新感染甲型或戊型肝炎病毒等)的诱导下,可以引起重症肝炎。重症肝炎是肝细胞发生大片坏死的表现形式,病情危重,病死率极高,必须提早诊治。重症肝炎的发病初期,黄疸日渐加深且发展很快,血清胆红素每天升高1mg,可出现腹水和顽固性中毒性臌肠(严重的肠胀气),患者诉腹胀难忍,可出现面部及下肢水肿,肝脏发生坏死、萎缩等。重症肝炎的后期,还可出现少尿或无尿等肾功能的损害,医学上称为肝肾综合征。病变发展到此种程度,预示着预后极差,病死率很高是慢性乙肝所造成的不良后果中较为严重的一种

艾灸疗法对抗乙肝有奇效

近来有人研究用灸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,经过3个月灸治后,SGPT下降十分明显,血清白蛋白升高显著。

在免疫学方面,应用Abott药盒测定患者表面抗原,转阴率与抗-Hbe转阳率,分别为54%与22%,均明显高于国内外报道的自然转阴率20%与转阳率6%,由此可见灸与不灸差别显著的。

笔者50多年来经常使用灸法,治愈了很多疑难大病,尤其对乙型肝炎疗效更佳。但宜用直接灸法。

灸法处方中医认为慢性肝炎常以正气虚弱为本,邪实为标。在治则上,当以扶正为主,祛邪为辅。本病主病在肝,而累及脾肾,久则肝脾肾三脏皆病,必须以此选方遗药。用灸法治疗,则比较简单,概括性强,虽然其病因病机复杂,而灸法是以强健身体、高速免疫功能为主,所以症型不必严格区别,症状不必细分,也不必针对某种生化指标,只要选用主穴就可以统治诸疾。能使脾胃健壮,增加营养,调整免疫,抵抗病毒,自能消除症状,促进肝细胸及肝功能的恢复。

明代医家龚居中说:“火有拔山之力,苦病欲除其根,则一灸胜于药力多矣,灸法祛病之功          为了便于配方,也按临床病型列举主要穴位,以供参考,随症加减,可以灵活运用。

1,

湿热困脾型:初感此病,其病因多为湿热之邪犯肝困脾,症见寒热口苦、黄疸、恶心、呕吐、舌胖大、苔厚腻、食欲减退、小便黄、腹胀胁痛、四肢倦怠,脉弦数等,本型相当于急性乙型肝炎。

处方:

主穴:肝俞、阳陵泉(化脓灸)

配穴:大椎、中脘、阴陵泉(非化脓灸)

穴解:

肝俞:为肝脏的背俞穴。在经穴上,它与肝脏有经气直接输注关系。主治一切肝病,是防治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重要穴位。主治急慢性肝炎、肝硬化、肝大、黄疸、胁痛等症。

阳陵泉:是足少阳胆经之合穴,合治内腑,为五俞穴之一;筋会于阳陵,是八会穴之一,为下肢主要穴位。肝与胆相表里,有疏肝清胆、泄热利湿、舒筋活络的作用。主治急性性肝炎、黄疸、胆囊炎等。可以改善肝功能。

大椎:是督脉经之要穴,有总督一身之阳气的作用,手足六阳之会主管全身附气,称为阳脉之海,通阳解表,清脑宁神,为全身强壮穴。主治呼吸、神经、血液系统诸病。有主寒热,消黄疸、提精神治疲乏之效。

中脘:适在胃上,胃为水谷之海,主腐熟水谷,有调胃和中,补虚益气,纳谷化湿,降逆止呕之效。主治肝炎、腹胀、呕吐、溺赤、食欲缺乏、胁下痛、泄泻、目黄振寒等。

阴陵泉:是足太阴脾经的合穴,属水。有化湿利尿,健脾胃,理肝肾之功效。主治腹胀,水肿,黄疸,泄泻,小便失禁或尿潴留及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。

2,脾胃虚弱型:肝邪克伐脾胃日久,致使脾失健运,胃失和降,造成脾胃两虚,不能摄取饮食精微以濡养全身,则见发干形瘦,精神萎靡,眩晕,食欲缺乏,脘腹胀满,大便溏泄,周身无力,肢体酸困或水湿不化,形成水肿,腹水,脉弦缓等。本型相当于慢性乙型肝炎,人以水谷为本,治以健脾益胃为主。

处方:

主穴:肝俞、脾俞、足三里(化脓灸)

配穴:中脘、阴陵泉、三阴交(非化脓灸)

穴解:

肝俞、中脘、阴陵泉:见上。

脾俞:脾为后天之本,主运化水谷,主四肢、肌肉;胃司受纳主宰中焦,皆为仓禀之官。有调理脾气、运化水谷、渗利

除湿、和营统血之功效。主治消化不良、缺乏食欲、泄泻、各种肝炎,肝脾大、黄疸、乏力、四肢沉重,腹胀,水膨,积聚,胁下满等。

足三里:属胃经合

穴,脾与胃相表里,主消化,胃为五脏、六腑之海,共为后天之本。古人有“劂阴不治,求之阳明”,“补土所以敌木,治本可以治标”,“知肝之病,当先实脾”。这些都是治肝先治脾的主导思想,强调补脾之目的在于防止肝木偏亢,乘伐脾土,所以培土敌木,以此制彼是高明治法。

本穴有养生保健,社病延年,增强体力,解除疲劳,补益肾气,调整免疫的作用。主治一切消化系统,心腹胀满,水膨等。治疗范围极广,可以概括全身各系统的疾病。

三阴交:穴在内踝尖直上3寸处,当胫骨后缘,属脾经,和胃化湿,疏肝益肾,调经血,主生殖之作用。主治心腹胀满,消化不良,食欲缺乏,小便不利等。

3,肝气郁结型:肝气不能条达则郁结,郁结则气逆,症见嗳气胀满,厌食,呕吐,大便飧泄,胸胁不舒,情绪激动,善感易怒,抑郁不乐,多梦少寐,脉象弦或见涩象。本型以疏肝解郁为主。

处方:

主穴:肝俞、阳陵泉(化脓灸)

配穴:中脘、太冲、期门、膻中(非化脓灸)

穴解:

肝俞、阳陵泉、中脘见上。

太冲:是肝经原穴,与手上合谷穴共称为四关。有疏理肝气,平肝熄风,调血通经的作用。主治:“五脏之有疾也,也取十二原也。”主治肝脏疾病。能治肝气横溢、胸胁痛、肝炎、高血压、眩晕、烦躁易怒等。

期门:属肝经最后一穴,是肝之募穴。有疏肝利气,消积化瘀,活血通经的作用。主治肝炎,肝大,胆囊炎,胸腹胁胀,肋间神经痛等。

膻中:是全身之气会聚之处。有调气降逆,宽胸利膈,通乳止咳的作用。主治气逆,胸痛,咳嗽,肝气郁结等。

4,肝肾阴虚型:肝病日久必累及肾,肝肾同源,两者具见虚象。症见阴虚内热,头晕,目干,耳鸣,胁下引痛,心悸,烦躁,口干,舌绛红,五心烦热,遗精,失眠,盗汗,脉象弦细无力等。可见于各型肝炎,尤其慢性活动性肝炎,长期应用激素造成肝肾阴虚者,以滋事补肝肾为主。

处方:

主穴:肝俞、肾俞、足三里(化脓灸)

配穴:关元、太溪(非化脓灸)

穴解:

肝俞、足三里、见上。

肾俞:在背部第二、三腰椎之间旁开1.5寸,是肾脏的背俞穴。肾为先天之本,作强之官,藏精与志,通于脑,肾主水,主一

身之元气。有滋补肝肾,益精填髓,调理肾气,调整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。主治肾炎,水肿;用激素的副作用;肝肾阴虚,腰痛等。

太溪:是肾经五俞穴之土穴、原穴。有益肾清热、滋阴降火、培补肾气,强腰膝之作用。主治肾炎、泌尿生殖系统病及阴虚火旺、溺黄,渴不欲饮,虚火上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我的口头禅就是,只要你尝试就会有收获,病治有缘人。有的人艾灸几天,每天艾灸半小时就断然说艾灸没有效果。要知道,艾灸因人而异,你的身体和他人的身体存在着本质的不同,别人身体底子好,得病半小时艾灸有效,你的身体底子差,得病一天艾灸2-3个小时,你不一定觉得有效果,所以治疗治病,因人而异而不是全篇一律。只要你自己觉得大火力艾灸,适合你,那么你就可以大火力艾灸,长时间艾灸,这样才会驱寒邪、扶正气。

艾灸需要坚持,是反坚持的人,都会或多或少有了很好的效果。​

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辅导:灸法操作方法

1 艾炷直接灸

将灸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,称为直接灸。根据灸后有无烧伤化脓,又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。

化脓灸(瘢痕灸)用黄豆大或枣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,局部组织经烫伤后,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,能改善体质,增强机体的抵抗力,从而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。目前临床上,常用此法对哮喘、慢性胃肠炎、发育障碍等疾病和体质虚弱者进行施治。操作方法:

①体位的选择和点穴:因灸治要将艾炷安放在穴位表面,并且施治时间较长,故要特别注意体位的选取,要求体位平正、舒适。待体位摆妥后,再在上面正确点穴。

②艾炷的安放和点火:首先按要求制作好所需的艾炷,除单纯采用细艾绒外,也可在艾绒中加入一些芳香性经末,如丁香、肉桂(丁桂散)等,有利于热力的渗透。然后,在施灸的穴位处涂以少量的葱、蒜汁或凡士林,以增强粘附和刺激作用。艾炷放好后,用线香将之点燃。每灸完一壮,以纱布蘸冷开水抹净所灸穴位,复按前法再灸,一般可灸7~9壮。

③敷贴药膏:灸治完毕后,应将局部擦拭干净,然后在施灸穴位上敷贴玉红膏,可1~2日换贴一次。数天后,灸穴逐渐出现无菌性化脓反应,如脓液多,膏药亦应勤换,约经30~40天,灸疮结痂脱落,局部留有疤痕。在灸疮化脓时,局部应注意清洁,避免污染,以免并发其他炎症。同时,可多食一些营养较丰富的食物,促使灸疮的正常透发,有利于提高疗效。如偶尔发现有灸疮久不愈合者,可采用外科方法予以处理。

非化脓灸(无瘢痕灸)近代对灸法的应用,有以达到温烫为主,不致透发成灸疮,称为非化脓灸。其方法是,先将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,然后将小艾炷放在穴位上,并将之点燃,不等艾火烧到皮肤,当患者感到灼痛时,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或压灭,更换艾炷再灸,连续灸3~7壮,以局部皮肤出现轻度红晕为度。因其不留瘢痕,易为患者接受。本法适用于虚寒轻证。

2 艾炷间接灸

又称间隔灸或隔物灸,指在艾炷下垫一衬隔物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,称间接灸。因其衬隔药物的不同,又可分为多种灸法。其火力温和,具有艾灸和垫隔药物的双重作用,患者易于接受,较直接灸法常用,适用于慢性疾病和疮疡等。

① 隔姜灸:将新鲜生姜切成约0.5cm厚的薄片,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,上置艾炷,放在穴位施灸,当患者感到灼痛时,可将姜片稍许上提,使之离开皮肤片刻,旋即放下,再行灸治,反复进行。或在姜片下衬一些纸片,放下再灸,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。本法简便易行,一般不会引起烫伤,临床应用较广。生姜味辛,性微温。具有解表,散寒,温中,止呕的作用。故此法多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,如感冒、咳嗽、风湿痹痛、呕吐、腹痛、泄泻等。

② 隔蒜灸:用独头大蒜切成约0.5cm厚的薄片,中间用针穿刺数孔,放在穴位或肿块上(如未溃破化脓的脓头处),用艾炷灸之,每灸4~5壮,换去蒜片,每穴一次可灸5~7壮。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,灸后容易起泡,故应注意防护。大蒜味辛,性温。有解毒,健胃,杀虫之功。本法多用于治疗肺痨、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疖等。

③ 隔盐灸:又称神阙灸,本法只适于脐部。其方法是:患者仰卧屈膝,以纯白干燥的食盐,填平脐孔,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。如患者脐部凸出,可用湿面条围脐如井口,再填盐于脐中,如上法施灸。加施姜片的目的是隔开食盐和艾炷的火源,以免食盐遇火起爆,导致烫伤。这种方法对急性腹痛、吐泻、痢疾、四肢厥冷和虚脱等证,具有回阳救逆的作用。凡大汗亡阳、肢冷脉伏之脱症,可用大艾炷连续施灸,不计壮数,直至汗止脉起,体温回升,症状改善为度。

④ 隔附子(饼)灸:以附子片或附子饼(将附子切细研末,以黄酒调和作饼,厚约0.5cm,直径约2cm)作间隔,上置艾炷灸之。由于附子辛温火热,有温肾补阳的作用,故用来治疗各种阳虚证,如阳萎、早泄以及外科疮疡窦道盲管,久不收口,或既不化脓又不消散的阴性虚性外证。可根据病情选取适当部位灸治,饼干更换,直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。近人有以附子,或其他一些温热、芳香药物制成药饼作间隔灸。灸时在药饼下衬垫纱布,以防烫伤,药饼灸后可重复再用。

3 艾条灸

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之上的一种灸法。一般艾火距皮肤有一定距离,灸10~20min,以灸至皮肤温热红晕,而又不致烧伤皮肤为度。此为悬起灸。悬起灸的操作方法又分为温和灸、回旋灸和雀啄灸。

① 温和灸:将艾卷的一端点燃,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,约距离皮肤2~3cm,进行熏烧,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,一般每穴灸10~15min,至皮肤红晕为度。如遇到昏厥或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及小儿时,医者可将食、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,这样可以通过医生的手指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,以便随时调节施灸距离,掌握施灸时间,防止烫伤。

② 雀啄灸:施灸时,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,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,一上一下地移动。

③ 回旋灸:施灸时,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离,但位置不固定,而是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进行灸治。

4 药条灸

是指用药物与艾绒卷成艾条。临床上常用的有:太乙针灸施灸时,将太乙针的一端烧着,用布七层包裹其烧着的一端,立即紧按于应灸的腧穴或患处,进行灸熨,针冷则再燃再熨。如此反复灸熨7~10次为度。此法治疗风寒湿痹、顽麻、痿弱无力、半身不遂等均有效。雷火针灸其制做方法与“太乙针”相同,惟药物处方有异。施灸方法与“太乙针”相同。

5 温针灸

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,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,操作方法是,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,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,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,插在针柄上,点燃施灸。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,将针取出。此法是一种简而易行的针灸并用方法,值得推广。

6. 温灸器灸

是用金属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,故又称温筒灸。其筒底有尖有平,筒内套有小筒,小筒四周有孔。施灸时,将艾绒或加掺药物,装入温灸器的小筒,点燃后,将温灸器之盖扣好,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,进行熨灸,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。有调和气血,温中散寒的作用。

7 灯火灸

方法是用灯心草一根,以麻油浸之,燃着后,于应灸的腧穴上爆之。可听“叭”响,为一壮功能疏风解表,行气化痰,清神止搐。多用于治疗小儿脐风和胃痛、腹痛、痧胀等症。

8 天灸

本法又名自灸,因其敷贴药物后,发泡如灸疮而得名。古人文献中记载的天灸很多,兹择要介绍数种如下:

① 毛茛灸:采取毛茛叶子揉烂,贴于寸口部,隔夜就发生水泡,如被火灸。可以治疗疟疾。

② 斑蝥灸:斑蝥乃一种甲虫。灸治时,将斑蝥浸于醋中,擦抹患部,能治癣痒。

③ 旱莲灸:用旱莲草捣烂,敷置穴位上,使之发泡,可以治疗疟疾等症。

④ 蒜泥灸:用蒜泥贴于手太阴经的鱼际穴处,使之发泡,可治喉痹。

⑤ 白芥子灸:用白芥子研末敷患处,使局部充血,发泡,可以治疗阴疽、痰核、及膝部肿痛。

注意事项

① 施术者应严肃认真,专心致志,精心操作。施灸前应向患者说明施术要求,消除恐惧心理,取得患者的合作。若需选用瘢痕灸时,必须先征得患者同意。

② 临床施灸应选择正确的体位,要求患者的体位平正舒适,既有利于准确选定穴位,又有利于艾炷的安放和施灸的顺利完成。

③ 艾炷灸的施灸量常以艾炷的大小和灸壮的多少为标准。一般情况,凡初病、体质强壮的艾炷宜大,壮数宜多;久病、体质虚弱的艾炷宜小,壮数宜少。按施灸部位的特点,在头面胸部施灸不宜大炷多灸;在腰腹部施灸可大炷多壮;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处不可多灸;肩及两股皮厚而肌肉丰满处,宜大炷多壮。更应结合病情施灸,如属沉寒痼冷,阳气欲脱者,非大炷多灸不可奏效;若属风寒外感、痈疽痹痛,则应掌握适度,否则易使邪热内郁产生不良后果。

④ 灸治应用广泛,虽可益阳亦能伤阴,临床上凡属阴虚阳亢、邪实内闭及热毒炽盛等病证,应慎用灸法。

⑤ 施灸时,对颜面五官、阴部、有大血管分布等部位不宜选用直接灸法,对于妊娠期妇女的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。

⑥ 在施灸或温针灸时,要注意防止艾火脱落,以免造成皮肤及衣物的烧损。灸疗过程中,要随时了解患者的反应,及时调整灸火与皮肤间的距离,掌握灸疗的量,以免造成施灸太过,亦可引起灸伤。灸后若局部出现水泡,只要不擦破,可任其自然吸收。若水泡过大,可用消毒针从泡底刺破,放出水液后,再涂以龙胆紫药水。对于化脓灸者,在灸疮化脓期间,不宜从事体力劳动,要注意休息,严防感染。若有继发感染,应及时对症处理。此外,尤其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灸治时,更应注意。

⑦ 施术的诊室,应注意通风,保持空气清新,避免烟尘过浓,污染空气,伤害人体。

目前,灸治病症约在二百种左右,其主要适用病症有以下病症。

一、内科病症:

慢性支气管炎、支气管哮喘、冠心病、高血压病、流行性出血热、白细胞减少症、血小板减少性紫癜、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、慢性溃疡性结肠炎、糖尿病、类风湿性关节炎、硬皮病、面神经麻痹、精神分裂症、带状疱疹、白癜风、精液异常症、腋臭等。

二、外科病症:

疖、指(趾)感染、急性乳腺炎、褥疮、狭窄性腱鞘炎、肱骨外上髁炎、骨关节炎、慢性前列腺炎、骨结核、血栓性浅静脉炎、腹股沟斜疝、痔、直肠脱垂、鸡眼等。

三、妇产科病症:

外阴白色病变、胎位不正、功能性子宫出血、痛经、慢性盆腔炎等。

四、儿科病症:

流行性腮腺炎、婴幼儿腹泻、小儿厌食症、小儿遗尿症等。

五、五官科病症:

麦粒肿、过敏性鼻炎、内耳眩晕症、颞下颔关节紊乱症等。

灸法虽为传统疗法,但是却不如针法一样得到更多的继承和发展,常常被人们忽略。灸法的潜力是巨大的,还有更多的规律和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。可喜的是,在灸发沉寂了这么多年来,今天又被人们重新重视起来,得到了相应的发展,比如最近比较火的“热敏化艾灸新疗法”。

想要成长,必定会经过生活的残酷洗礼,我们能做的只是杯打倒后重新站起来前进。上面关于病毒性肝炎症状的信息了解不少了,若米知识希望你有所收获。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rm2g.com/jiankang/98243.html

作者: 若米知识

若米知识为您提供最全面的生活百科网站大全,主要为您提供数码、汽车、财经、美食、财经、科技、健康、教育、创业、电商、影视、百科等资讯信息,在这里可以找到您所需的答案,解决您所困惑的问题。
食品干燥剂有哪些
长生狂犬疫苗怎么回事:狂犬疫苗生产造假 狂犬疫苗不同厂家打可不可以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0898-88881688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email@wangzhan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00-17:30,节假日休息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